English

为我们自己,也为子孙

1999-06-24 来源:光明日报 ■董玉振 姜孟之 葛维举 我有话说

黑龙江省的伊春林区,是闻名遐迩的“红松故乡”。

林区面积400万公顷。红松为珍贵树种,地球上除中国的东北外,俄罗斯和加拿大还有一点儿。

50年代初期的伊春林区,仿佛一块绿色的宝石,嵌在祖国东北的版图上。到了80年代初,这块美丽的绿色宝石被砸碎了,大块的没有了,只有一些碎片散落在灰黄的泥土地上。

1948年,伊春林区开发之始,解放了的林业工人、林业三师官兵、林业大专院校毕业生,先后涌来。这时,森林蓄积达4.28亿立方米,平均每公顷蓄积木材194立方米,单株出材1.21立方米。有这么多森林,人们产生了一个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错觉。只采不育,采伐量年年加码,最高年产木材达750万立方米,消耗森林资源1000多万立方米,平均每年消耗森林资源是生长量的1.92倍。

常把森林比成绿色的“银行”,林木就是存放在“银行”里的“钞票”。如果年年提款额超过利息,存款再多,也有提净的那一天。伊春林区的一些明智人士,居安思危,如林管局局长张子良、地委书记曲常川、林业局长尤新传等提出了采育兼顾、多种经营等口号。但是,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、社会主义建设……都需要木材,“育”仍然摆不到日程上,伊春林区成了国家木材的主要生产基地,担负着国家14%的木材生产任务。

开发以来,伊春林管局下属的17个林业局共向国家提供2点2亿立方米商品材,消耗林木资源4亿多立方米,把这些木材装上火车,车皮首尾相接,能绕地球一周。由于森林消耗严重,蓄积由开发初期的4.28亿立方米下降到2.21亿立方米,单株出材由1.21立方米降到0.35立方米。林业部雍文涛老部长在《林业建设问题研究》一书中,给伊春林区敲了警钟:“如果按现在(1985年)的消耗水平,再有10年时间(伊春林区)将全部砍光!”

小兴安岭失去昔日的风采,岩石裸露,河水变浊,三分之二的林业局几近无林可采,野兽无处藏身。

地球上原始林的命运大致是相同的,开发初期,被疯狂地掠夺,砍光了,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。有钱的国家便投巨资予以恢复,如日本、美国等;穷国无钱造林,任其风化、水土流失,沃土成沙漠,如非洲、亚洲的一些国家。当时,摆在伊春人面前也有两条路,一条是照旧砍下去,还能过上十年八年好日子,“红松故乡”将不复存在,这一代人必被子孙后代钉上耻辱架;另一条路是,立即把采伐量降到生长量以下,边采边育,走出一条“青山常在,永续利用”的中国式的林业道路。伊春人走的是后一条路,把每年的采伐量降到240万立方米以下。可是伊春林区人每年生活需要的木材平衡点是530万立方米。财政收入出现二分之一的亏空,市委决定尽快发展替代产业,但是,远水不解近渴。伊春人宁肯“勒紧腰带”过日子,也要给后人留下一片青山。采伐量接连下降,220万立方米,190万立方米……

1989年伊春林区步入了危困圈。《黑龙江日报》载文称:“这是一个悲壮的抉择,它意味着伊春人要咬紧牙关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。”

1994年冬,市长滕昭祥下林业局检查工作,发现有的林场为了解决职工的温饱,超量采伐。他回到市里对当时还是常务副市长的王利民说:“资源已经很少了,再这样无限制消耗,还谈什么青山常在,永续利用呢?可是,长期不开支,职工又怎么受得了?”

王利民是伊春土生土长、在贫困中长大的。他当过检尺员、林场小学教员,林场、林业局书记,熟悉基层。他在五营林业局当党委书记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。调任林管局副局长时,走前有几个老工人提一壶白开水来到他的办公室说:“王书记,你要走了,我们来给你送行,我们给你送什么纪念品你都不能收。古人说:‘君子之交,淡如水’,我们就用白开水为你送行吧。”他们喝着白开水唠起来。

王利民听了滕市长的话后说:“按木材定产,全市职工多了十几万,每人要吃饭就得啃那点大木头,只能采完针叶采阔叶,采完大的采小的,到最后‘治危兴林’是句空口号。”

滕昭祥感慨地说:“前几代人没有实现的目标(既保林子又开支)有情可原,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机遇,没有理由达不到目标。”

王利民说:“必须尽快把吃闲饭的人减下来,才能给林业‘松绑’”。

滕昭祥问:“你说怎么办?”

王利民说:“改革机制,对林业局实行委托经营。”

对伊春林区,这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谈话。

经市委研究,选择了几个委托经营试点单位,其中就有开发早、危困程度最深的铁力林业局。这个局最高年产木材91万立方米,职工1.6万人,7万居民,现在只准年生产12万立方米木材,还不够文教卫生和劳保开支用,成为全国森工企业最大的亏损户,外债3亿元,凡是在铁力林业局出生的婴儿,一落地就背上4000元的债务。林业局欠职工工资1个亿,局长杨国栋早晨上班,走廊里两边靠墙站着两队人,夹道“欢迎”他。这些人都是找局长借钱的。

市委市政府把铁力林业局委托给杨国栋。王利民对杨国栋说:“营林是基础、是根本,决不准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期效益;我们这代人要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,为子孙留下一片森林,为松嫩平原营造‘蓄水库’,完不成这个使命,愧对国家、愧对子孙。”

杨国栋的话落地有声:“我干不好,就地免职。”

杨国栋成为被委托人后,对林业局所属企业实行委托、租赁、承包、股份制等,把职工利益和企业紧紧地捆在一起。林业局只确定林场场长为委托人,副场长由场长聘用,林场书记由林业局委派,兑现不了委托条件的单位,场长、书记都免职。

木材生产任务锐减,人多活少,季节性强,他们实行年度定量分配法,在生产季节里,职工挣工资,林闲停发工资,由职工个人创收。同时按产定人,分流多余人员,从“吃木头饭”的“主流”中分出一部分人去吃“替代饭”,以减少木材消耗。分流出一个职工,一年就少消耗15立方米木材。

长期单一木材生产,曾在职工企业观念上形成误区:认为只有林业生产才是正业。为此,杨国栋在职工大会上解释说:“死守在一起,坐吃山空,死路一条,是集体自杀;人自为战,户自为战,向外突围,突出一个救活一帮。”

王利民强调,林业局必须对职工负责,分流和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同步。只有让分流人员高于在岗时的收入,他们才能义无返顾地去开辟新天地。

铁力局建设经营所学校职工梁桂兰曾患睑板腺癌,所里在困难的情况下,为她做了4次手术。现在林业局有困难,她主动要求分流,借钱办养猪场,收入可观,有了积蓄,1998年三江发生特大洪水,她捐款1700元。自己成功了不忘别人,送猪崽给有困难的职工,发展养猪事业。还在猪场周围植树造林,为重建“红松故乡”做贡献。

铁力局实行委托经营当年见效果,补发了拖欠老干部工资236万元,70岁以上的离退休职工、教员、救济户、长期病号开全年工资。

铁力局分流8000人,企业年产值平均增长8%。1995年人均月收入180元,1996年259元,山上产业工人400元至500元;1994年开半年工资,1995年、1996年开8个月,1997年以后每年开12个月工资。现在职工月收入平均400元。这点儿收入,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人也许不算什么,但是,这对一年只能领半年工资,月工资只有200几十元的伊春林区人已是很幸福的了。当然,他们并不会满足眼前的收入。

伊春市委市政府对委托经营后的铁力局十分关注,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,决定在全市推广。王利民和杨国栋及体改委的同志们把铁力局经验概括为“一改二管三分”,即以改革为动力,加强企业管理,实行人员分流。

1997年初,王利民出任伊春市市长兼林管局局长。市委市政府提出“打铁力牌”,“唱铁力戏”,“人自为战”,“户自为战”,从此,铁力林业局的经验在全市开花。

1998年春,王利民出任中共伊春市委书记,吴杰凯任市长。他们密切配合,加大力度,推广铁力经验,强调分流职工、开辟就业门路、扶贫同步进行。很短时间内,伊春区就建起了100多个个体家具厂。因缺乏资金,家具上不了档次,王利民知道后,上门解决问题。他问:“为什么不去银行贷款?”个体户普遍反映,银行怕干赔了,不给贷。经了解,这些个体户都有抵押物和担保单位。王利民出头找银行贷款4600多万元,使之形成规模生产。

美溪林业局几个从采伐队下来的青年人组建了绿源实业公司,用小兴安岭的野生香料生产香卡,销路很好。王利民见这个项目很有前途,帮助他们把厂址从交通不便的卧龙河山里,迁到了林业局所在地。这个厂已成为黑龙江省旅游局定点生产产品的厂家,1999年初与外商签订了上千万元的合同。

伊春林区有丰富的山野菜资源,生产的山野菜很受日本人的青睐。“山菜王”加工厂年产只有100吨,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。王利民亲自到省里争取到800万元的扩建投资,使加工能力增加到6000吨。每年春季,全市有10万名分流人员为之采集、腌渍、加工,人均月收入近500元。

伊春市家庭经济发展很快,种植、养殖、采集、小木制品、畜牧、制材、运输等已成为伊春林区新的支柱产业,到1998年底,占全市产值的1/6。全市分流11.3万人,已安置74%。

在分流人员的同时,王利民特别注重扶贫。发动全市普查贫困户,共查出7484户,把他们分给市直及各区局负责扶贫,落实到人头,限期脱贫。

伊春市技术监督局包扶双丰林业局的东风村。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。局长尤天奇筹集10万元修了一条3公里长的公路,解决了东风村交通闭塞的困难,他还为村子栽了100多棵绿化树。扶贫期间,尤天奇就住在农家的土炕上。他在单位除了动员职工为扶贫捐款外,还带头不开20元以下的出差补贴费,亲自带领职工维修办公室大楼,用节省下来的钱扶贫。他们负责的21户特贫户,现在已有18户脱贫。

到1998年末,伊春市共筹集扶贫款1000万元,全市特困户已脱贫74%。

为确保青山常在,除了少伐树外,还必须多栽树,仅1998年伊春林区造林80万亩,出现了马永顺、张英善、孙海军、金朝相等育林功臣。马永顺已85岁高龄,退休后义务造林3.8万株,江泽民总书记说:“马永顺了不起!”黑龙江省省长田凤山把马永顺的造林地命名为“马永顺林”。马永顺被选为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个人代表,1998年赴莫斯科参加联合国环保奖励大会。

火是森林的大敌,为了加强护林防火工作,当年的副市长蒋基荣领导建起了120个森林望塔,配有40倍的望远镜和对讲机,护林防火飞机、汽车、摩托车、风力灭火机,不管在伊春林区的什么地方发现火情,30分钟内扑火队都可以到达,保证打早、打小、打了。

经过几代人的奋斗,现在伊春林区造林保留面积达1528万亩,天然林抚育2499万亩,森林覆盖面积增加16.4个百分点。虽然森林覆盖率增加了,但多为幼年林,可采的成熟林很少。1998年末,国务院决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,是一场及时雨,它使那些“红领巾”(幼龄树)、“共青团”(壮龄树)免遭斧锯的砍伐。

如今,从空中向下看,那块消失了的绿宝石,又重新出现在祖国的东北方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